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海南周刊 | 在课本里读到海南是种怎样的体验? 正文

海南周刊 | 在课本里读到海南是种怎样的体验?

来源:翔东头条编辑:综合时间:2024-03-29 05:51:04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在课本里读到海南是海南种怎样的体验?

教材中频频出现它的身影

跟着课本读海南

苏教版六年级课文《三亚落日》

北师大版语文课本中的《南沙卫士》。

北师大版语文课本的周刊《红树林》。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课本穿越之我到了火影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

夕阳下的到海三亚。 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在我国南海的南种万里碧波上,有一颗灿烂的体验明珠。”在西南师范大学版教科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南海上的海南明珠》一课中,海南日报记者捕捉到了海南的周刊“身影”。

事实上,课本作为拥有着独特地理位置和超高“颜值”的到海热带省份,海南在全国各个版本的南种教材里并不鲜见:碧海蓝天、银滩椰影、体验热带风情……而随着海南在全国舞台上扮演的海南角色越来越重要,它在教材中“亮相”的周刊频率也越来越高。

南海明珠多灿烂 关键词:五指山、课本椰林、红树林

擅长遣词造句的语文课本向来不吝于对海南的赞美。

《南海上的明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高高的五指山挺立在海岛的中部,山上热带林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由山间小溪汇成的万泉河滔滔奔流,浇灌着两岸的农田。地处最南端的天涯海角,水天一色,美丽壮观。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有七千多米长。一望无际的海滩,沙白如银,各种颜色的贝壳碎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眺望大海,风儿和海浪好像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溅起千万朵白莲般的浪花,海潮哗哗,渔帆点点,景色十分迷人”。

课文中对海南风光的描述不尽于此,但从这短短百余字,即能读出南海“明珠”之灿烂,着实叫人心驰神往。

在看到五指山与万泉河之前,大多数初次踏上海南岛的人首先看到的是道路两旁高大挺拔的椰子树。《南海上的明珠》一文盛赞:“海南岛的椰林风光最惹人喜爱。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树形奇特,树干没有分枝,树梢上的绿叶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伞下果实累累。海风吹来,绿叶摇摆,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伫立凌云诉苍穹,穿越之我到了火影世界狂风暴雨不弯躬。炎凉四季春常在,赖自根生岛土中。”人们从中感悟到的椰树精神,也正是椰岛上的海南自贸港建设者们的生动写照:扎根守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椰子树之于海南,是如此具有代表性,甚至在海南的车牌上,也刻着一株株的椰子树。

椰林的热带风情十足,但海南拥有的不仅仅是椰林,另一种树林也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位于海口的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成势的红树林郁郁葱葱,初看与其他树林无异,但若仔细再瞧,便能发现这片树林有“蹊跷”——它竟“飘”在水面上!

在北京师范大学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红树林》中,作者将红树林称为“海上奇观”:“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啊,我的眼前变成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能抵御风浪的侵袭,护卫海岸和堤防。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于1980年建立,系中国首个红树林保护区。据工作人员介绍,在这个保护区里,生长着全国成片面积最大、种类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共有红树植物16科32种,不少都是珍贵树种,其中的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更是唯海南特有。

身为热带省份,海南自然也在地理教材中占据了位置。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初中地理教研员罗安隆介绍:“例如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在介绍中国疆域和气候时,分别都提到了海南。”

“其实在全国通用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海南元素是比较多的。”省教研院高中地理教研员王健告诉记者,在自然地理方面,教材会介绍海南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等内容;在人文地理方面,海南的热带农业和日益发达的旅游业也频频被提及,“近年来,随着海洋国土安全得到更多重视,教材也开始提及三沙市对我国海洋国土安全的意义。”

王健说,在自己30年的从业生涯中,明显感觉到各个版本的地理教材对海南越来越关注,“在过去的地理课本中,海南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现在还体现它在‘一带一路’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宜动宜静大美海南 关键词:海口老街、三亚踏浪、海上日落

海南带来的体验是多层次的。除了视觉享受外,人们还能在玩乐中感受到另一个海南。

在全国中学语文教材之一的《语文主题学习》中,《椰城的小巷》一文中写:“有人说,没有大街,海口或许依然是海口;没有小巷,椰城就难以是椰城了。”“那一条条巷子,它们都是一条条流淌着生活暖流与生命色彩的小河啊,每每路过,总使我想起许多熟悉亲切的面孔……”“椰城的小巷是深远质朴、和平宁静的,正是这些象征着人性中本真的部分,让人们体会到了海口生生不息的脉搏”。

确实,每个来到海口的人,都会被“老海口”们推荐去骑楼老街逛一逛。那里错综而古朴的小巷,是最具海口特色的历史切片。无论是水巷口还是中山路,亦或是博爱路、得胜沙路,每条道路两旁的骑楼建筑总能把你带回百年前那泛黄却重要的岁月。那时,海口是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大量的海南人民随船下南洋,又将南洋的文化带回故乡,于是南洋风格柱廊式的骑楼一栋接一栋地建起来了,形成了这片韵味独具的建筑群。

逛完了海口纵横交错的小巷,一路向南,来到更加炙热的三亚,你尽可以放肆逐浪、沙里“淘宝”。

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偏居中国南隅的海南历来被视作蛮荒之地,也是不少官员被贬的去处。被贬于此的唐朝政治家李德裕曾有感而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寥寥数语,足见崖州三亚之偏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富强、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踏上海南这片热土,惊叹其十足的魅力。1982年,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唱响大江南北,热带风情浓郁的三亚迎来了全球各地的游客。

在语文A版第九册课文的选读课文《“天涯”踏浪》中,作者“哼着《踏浪》小曲,赤脚走在细软的银沙上,与浪涛争夺那美丽的贝壳,真是其乐无穷!贝壳有大有小,各色各样:银白的、乌黑的、五彩的,虎纹的、环纹的、放射纹的,宝塔状的、眼珠状的、提壶状的;还有鹿角似的珊瑚枝,鸟蛋似的小石珠……真让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三亚是多面的,在这里,动静皆宜。若是玩耍乏了,也可以去海边,赏一场壮阔的海上落日。

在教科书里,三亚的落日被形容为“快乐的孩童”。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三亚落日》课文里,“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

可爱的三沙富饶的海南 关键词:海底世界、海鸟天堂、边疆战士

在海南这个年轻的省份,还有一个虽然“年纪轻轻”却分量十足的地级市——三沙。

三沙市成立于2012年,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海岛植物资源繁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域能源资源蕴藏量巨大。三沙的群岛散布于热带海洋之中,在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热带海洋海岛自然景观,海域风光绮丽。与此同时,三沙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素有“世界第三黄金水道”之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省教研院语文教研员王琴玉至今已经在语文领域耕耘了31年,她告诉记者,在诸多版本教材中,海南的小学语文课本主要采用人教版和苏教版。而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作者就充满感情地写道:“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在你惊叹于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时,广袤富饶的西沙群岛却又为你奉上了另一个惊喜——“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不要只沉醉于西沙群岛,三沙的美丽远远不止于此。乘船往南边去看看吧,南沙风光同样让人迷醉。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描绘:“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自然风光的瑰丽伴随着自然环境的严苛。但就在这种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下,如今,三沙永兴岛上有饭馆、有茶店、有娱乐场所,居民们白天劳作,晚上在灯光下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这样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建设边疆的战士们,无论是永兴岛所在的西沙群岛,还是南沙群岛,亦或是中沙群岛,边疆战士们的付出总是令人动容。

在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南沙卫士》一课中,作者写:“在守礁官兵登上那里之前,有些礁堡上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如今的南沙,有花有草,绿树成荫,好一片动人的景色!这是官兵们自发地节约用水,用省下的点滴淡水创造出来的奇迹。”

越来越好的日子,叫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结尾,作者感慨: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部分关于海南的课文:

西师大版四年级课文

《南海上的明珠》

北师大版五年级课文

《红树林》

全国中学语文教材课文

《椰城的小巷》

苏教版六年级课文

《三亚落日》

人教版三年级课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

苏教版三年级课文

《美丽的南沙群岛》

语文出版社A版第九册课文

《“天涯”踏浪》

北师大版六年级课文

《南沙卫士》

海南本土课程——意趣多 韵味长

国兴中学黎锦技艺工作室,学生在织锦。

文昌中学学生在上3D打印课。

2019年海南省武术公开赛,琼中湾岭学校武术队表演《相子道功夫》。

文昌中学航模教室里,学生们在组装航模。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练武术、观星象、织黎锦、跳竹竿舞……这些是海南各个中学课堂中的一景。富有海南本土特色的元素融进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得到多元化发展。

在海南,不少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与区域文化的再生产,被赋予了浓厚的本土特色。

国兴中学:

黎族织锦技艺

排列细密的棉线搭在一个木制的架子上,席地一坐,用脚一支,将腰带绑紧,以腰的力度配合脚的支撑将线拉直,竹子做成的梭子在棉线间来回穿梭,这便是黎族原始而传统的腰机织造。织,乃黎族织锦四大技艺之一。

在国兴中学校园内,处处可见黎锦图腾元素,无论是校门、主楼,还是校道旁的灯柱……作为一所民族性重点中学,国兴中学大力推行民族特色教育,黎族织锦技艺便是该校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之一。

早在2004年4月,国兴中学就派送本校老师陈丹到省民族织锦研究所进行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专门培训。2005年9月,国兴中学黎锦技艺工作室正式建成,黎族织锦技艺兴趣班开课,《黎族织锦技艺》成为高中校本选修课程。2013年6月,国兴中学被省文体厅、省教育厅确认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并使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小学试用校本教材)》实施教学。

在国兴中学黎锦技艺工作室里,挂着许多学生的优秀作品,其中最显眼的是一幅“仁义礼智信”的黎锦字画绣。“仁义礼智信”几个大字背后藏有隐约可见的山川、水流、茅草屋、垂钓之人等图案。陈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幅作品是一位叫王燕萍的学生花了3年时间完成的。王燕萍从高二开始接触黎锦,兴趣浓厚,课余时间往往都是泡在工作室,甚至毕业了都经常返校织锦。学生们对织锦的热爱让陈丹动容。

纺织不辍经纬不断,黎锦便会生生不息。“除了黎族学生,也有许多其他民族的学生对黎锦感兴趣,其中不乏男生。”陈丹老师说,将黎族织锦作为校本课程,不仅是挖掘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校园多元文化发展,更是肩负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重任。

据陈丹介绍,除了黎族织锦技艺,国兴中学还将“珍珠球”“竹竿舞”两项少数民族特色活动纳入了校本课程,每年“三月三”举办比赛。

文昌中学:

航天教育课程

在文昌中学第二课堂基地教学楼有一间卫星测控站,里面窗户饰有太空图案,并配备了监测大屏、测控平台、火箭模型和卫星展示台。作为“中国第四座航天之城”里的重点学校,文昌中学开设航天教育课程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随着一枚又一枚火箭在文昌发射,越来越多的文昌青少年领略到航天科技的魅力,文昌中学的航天教育课程为学生接触航天科技提供了平台。”文昌中学教研室副主任傅启地说。

回溯过去,2016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启动了“中国少年微星计划”,向全国中小学生征集太空梦想,意在发射首颗由全国中小学生共同创意、设计并动手制作的立方体纳卫星。

2017年1月,文昌中学林小涼、尚洋洋两名同学成功入围“中国少年微星计划”,并直接参与“少年星”原型星的设计和现场组装,荣获“中国少年星造星金奖”。同年2月,搭载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少年星一号”的身上不仅刻有文昌中学的校名,还刻有该校学生林小涼、尚洋洋的名字。

傅启地说,为激发更多学子学习航天科技的热情和兴趣,2017年初,文昌中学开始筹备航天教育校本课程。2018年初,文昌中学在部分班级试点开设航天教育校本课程。目前,文昌中学航天教育校本课程已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兴趣班,每周设置2个课时,一个学期约有20个课时。

值得一提的是,文昌中学航天教育校本课程不仅包括航天科技基础教程,还包括了3D打印技术、机器人编程、激光切割、电路教程等内容。

此外,海南日报记者还了解到,文昌有“排球之乡”之美誉,文昌中学开设的排球课程备受学生欢迎,校园排球队里汇集了众多“好苗子”。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该校学生代表队多次夺得全国中学生排球比赛桂冠。该校学生沙滩排球队的水平在全省也名列前茅。

琼中湾岭学校:

相子道武术

刚劲有力的步伐、行云流水的动作、气吞山河的气势……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赢得同学们阵阵掌声。这样的场景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学校时常看到。

2018年1月8日,海南省武术协会走进湾岭学校,在此举行“相子道”武艺进校园开班仪式,“相子道”成为湾岭学校校本课程,师生多有习之。

何谓“相子道”?据湾岭学校校长包瑞介绍,相字意为辅助、教导。子,即子女后代、学问有成人士之谓。道者,乃道路、道理、方法之统称。“相子道”主要由相子剑、相子棍、护具、服装、电子触感装置等组成,是海南省武术协会研发的一项校园武术运动项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相子道”突出传统礼仪和武德教育。

为何选择“相子道”武术作为湾岭学校校本课程?包瑞说,他想改变现状,让农村教育从困境中突围并走上优质之路,十余年的教育经验让他觉得“特色兴校”是一条好路子。“相子道”武术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塑造其精神气,在充分的调研考察后,包瑞将其引进湾岭学校。

最初开班时,“相子道”武术为湾岭学校必修课,全校习“武”蔚然成风。后来,为整合教育资源,湾岭学校在今年初开设“相子道”武术精英队,列为选修课。“学习‘相子道’武术,学生们在武术锻炼中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塑造精神,不仅改变了精神面貌,教育教学质量也大幅提升。”包瑞说。

在“特色兴校”战略指导下,2018年,湾岭学校“相子道”武术在全国校园武术教改视频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9年,受“同根同梦”节目组邀请,该校8名学生到北京参加全球华人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表演。同年,全省武术大赛,该校“相子道”武术队员摘得13块金牌、30块银牌、15块铜牌的辉煌成绩。此外,在2019年CCTV首届中国功夫春节联欢晚会海南分会场,海南省武术协会与琼中湾岭学校“相子道”功夫武术队一同表演了节目《相子道功夫》。

“短短几年间,湾岭学校师生面貌焕然一新,瞧他们在练武时的精、气、神,势如破竹,满满的正能量。”包瑞感慨道。(习霁鸿 李佳飞 邱江华)

0.3939s , 42174.1796875 kb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海南周刊 | 在课本里读到海南是种怎样的体验?,翔东头条  

sitemap

Top